張貼前想一想
文/臺湾展翅協會
菲菲最近很傷心。平常一起玩,放學在手機群組聊天的朋友,突然說要將胖胖踢出遊戲隊伍,然後開始講嘲諷體型的話。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大家知道講的就是胖胖。
菲菲知道胖胖被排擠了,她很傷心,因為她和胖胖是好朋友。她想叫大家不要欺負胖胖,但菲菲膽子很小,擔心自己會變成其他人攻擊的對象。雖然也想過要和老師說,但又怕被同學知道,被說是愛告狀的人。
有些人,對和自己立場不同的人,態度很不友善。尤其在網路上,平常不會說或不敢說的話,又更肆無忌憚。一句無心的玩笑話,經過網路渲染後,常會一發不可收拾,讓自己陷入麻煩中。
因此我們可以先從自身做起,在網路發言前,請先想一想這句話是否是「友善的」?會不會有人因此受傷害?看到惡意的言論,不要回應情緒性的字眼。我們可以給予正向的回應,中斷惡性循環。重要的是,記得一定要和師長或親人說,讓家長和老師協助處理和朋友間的誤會或銜突,還有也讓受傷害的朋友知道你的關心。(106學年度選文)
隱形的翅膀
文/臺灣婦女展業協會
雯雯(化名)國小三年級時爸爸過世了,此後便由媽媽獨自撫養長大。年幼的雯雯在成長過程中缺乏安全感,沒有自信;在學校也在意別人的眼光,有時候感到自卑,讓媽媽不免感到擔憂。透過學校的推薦,媽媽得知臺灣婦女展業協會關懷單親及弱勢家庭,便帶著雯雯前來求助。
婦女展業協會邀請雯雯的媽媽參加藝術治療及手工藝課程,此外,也提供雯雯關懷輔導、課後照顧、品格營、親子活動及成長課程等服務。過程中,社工員觀察到雯雯有正義感,喜歡分享,更有領導潛力,便邀請雯雯參加戲劇活動。接觸戲劇後的雯雯,從上臺表演的經驗中得到了掌聲,也重新認識自己、肯定自己。
七年過去了,婦女展業協會的服務像一對隱形的翅膀,和雯雯一起飛翔離開缺乏自信的角落,轉變為喜歡上臺、在人群中落落大方的孩子。雯雯也考取夢寐以求的華岡藝校戲劇科,朝著自己的夢想飛翔。「謝謝婦展,曾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沒用的人,現在的我充滿力量,正往夢想前進中。」(106學年度選文)
陪伴聽損家庭 社工一起成長
文/桃園市聲暉協進會
成立二十年的桃園市聲暉協進會,是一個為在地聽損兒家長成立的公益團體。以前,聽損兒為接受專業醫療或教育須舟車勞頓,甚至全家搬遷到其他縣市;幸而幾位境遇相近、理念相同的家長籌組聲暉,為聽損兒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
不少聽損家庭在聲暉獲得支持與陪伴,也譜出許多動人的故事。社工楊庭瑜說:「在聲暉,我看見父母的不平凡與偉大,更看見聽損者在逆風中努力振翅飛翔。有幸我在這些人的生命中曾經駐留,一起走過這段路。」
社工廖明郡也說,聽損家庭是生命勇者,慶幸自己能和這群勇者一起成長。她感性的說:「是你們讓我看見超越限制、超越自我、永不放棄的精神;是你們讓我看見面對艱辛的訓練、教養、適應過程,都堅持下去的那分心。」
「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道出了聲暉社工的心聲。兩人期許未來繼續透過社工專業服務,與所有聽損家庭一起往前邁進。相信透過彼此團結、互助、支持,聽損的孩子不再是父母的負擔,而是社會明日有用的資源。(105學年度選文)
人溺己溺,臺灣聽損兒的天使媽媽——倪安寧
文/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來自美國的倪安寧(Joanna Nichols)女士,一九七八年來到臺灣工作,認識丈夫鄭欽明先生,兩人婚後歡欣迎接兩個女兒誕生。然而,小女兒雅文先天極重度聽損,倪安寧跑遍海內外醫院,自國外引進聽覺口語教學法,成功讓雅文透過「聽」和「說」來與他人溝通。
倪安寧認為,臺灣的聽損兒也應該有機會像雅文一樣,於是在一九九六年成立財團法人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展開幫助臺灣聽損兒的慈善工作。
倪安寧義務擔任基金會執行長,四處奔走推廣聽覺口語教學法,宣導聽損兒童早療觀念。然而,她積極協助聽損兒之際,卻發現自已罹患乳腺癌。但即使身受病痛之苦,她卻不沮喪,「現在每天都是多出來的,所以我時刻都很珍惜。」不僅跟丈夫捐贈兩部子宮頸癌篩檢車,還捐款臺灣癌症醫療機構,協助貧窮無力負擔醫療的癌症患者。
倪安寧曾說:「若嘗試過幫助他人的甜味,任何人都會想要去做。」這段由倪安寧女士開啟的故事,相信仍然會為了聽損兒童抵達能聽會說的夢想起點而繼續寫下去。(107學年度選文)
小易的成長
文/廣青文教基金會
這天在某國中,十三歲的學生小易在有獎徵答活動表現優秀並得到獎品,活動後他特別來到臺前與主持人相認。
原來小易在國小時,曾經在影展活動中,舉手被同一位主持人點上臺回答問題。那時的他,一句話也不會說,還跪在地上扮鬼臉,同學都大聲取笑他。主持人靈機一動,用引導的方式,讓小易用手指在海報上指出正確的答案。
原來,小易是自閉症加情緒障礙的孩子,較難與人溝通互動,學習也比較遲緩,自信心更是嚴重不足。然而,透過廣青文教基金會放映身心障礙者紀錄片的活動,讓學生透過影像認識身心障礙者,學習同理心,也更能尊重、主動幫助身障同學。
學校老師表示,同學友善幫助對待小易後,小易也在溫暖的環境中成長、進步,能夠與人互動交談,大家更發現小易的優點與良善的一面。
廣青文教基金會多年來在學校辦理身心障礙影展,帶領超過十七萬名學生,藉由紀錄片影像認識各類身心障礙者,讓彼此學習差異,互相尊重,創造友善的無障礙校園。(107學年度選文)
全癱後的奮起人生
文/桃園市私立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
小薇是一位青春洋溢的女孩,那一天剛下班的她一如往常騎車在熟悉的街道,突如其來的意外在短短幾秒鐘讓她的人生變了調。
因為外力撞擊造成小薇頸椎第五節挫傷四肢癱瘓,這個打繫對小薇及家人是個無情的宣判。天無絕人之路,小薇經過鼓勵到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接受生活重建課程,以同儕互動方式傳承經驗及陪伴。雖然小薇身體功能受限,連基本吃飯都需看護協助,但她重新調整心情,告訴自己要好好活下去,不讓家人再流淚了。
為了證明自己能力,小薇結束課程後報名台灣大哥大客服工作,她向面試官說,雖然無法走路,但她還有腦袋及嘴巴可以說話,一定可以突破困難達到公司要求。現今的小薇在客服工作已經五年了,她說:「因為受傷讓我更珍惜生命及愛家人,還要感謝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讓我重生的機會,身體的殘缺不會讓我退縮,而是讓我更勇敢面對人生。」(108學年度選文)
紫色的力量
文/台南市癲癇之友協會
二○○九年,「國際紫色癲癇日」(Purple Day)開始世界性的倡導與串聯,創辦人是一位當時年僅十歲的加拿大女孩卡希迪‧梅根(Cassidy Megan)。「讓病友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與「讓更多人正確了解癲癇」是她的心願。加拿大政府明定三月二十六日是「紫色癲癇日」,歡迎加拿大人在每年的這一天穿著紫色衣物,支持全國三十萬名癲癇朋友。
由於社會大眾對癲癇的認識有限,尤其是歧視與汙名化,造成癲癇朋友在求學、求職與生活上屢遭受挫折,使得他們逐漸與社會隔絕,甚至引發心理與社會層面的問題。
台南市癲癇之友協會於一九九八年成立,目標是提升癲癇朋友及家屬的醫療認知與生活品質,我們不斷持續在臺灣各級學校對教職員生宣導認識癲癇與癲癇發作急救,更對社會大眾進行癲癇教育宣導。
癲癇只是一個病理疾病,卻絕不是一種病態,當所有人都可以正確認識癲癇、了解癲癇,它便成為一種常態性的存在。(108學年度選文)
進步到下一個更好的自己
小琪是個心智障礙者,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當父母知道小琪不同於一般孩子時,兩人就一致決定一輩子專心帶她。第一次與小琪媽媽談話,聽她開心的描述小琪有多貼心,有多勤快,我心中是打著無數個問號的,因為來協會求助的家屬,九成以上是面帶愁容的。
我們發現小琪對於分配給她的任務,總是很努力做到老師的要求,還經常有餘力幫忙其他的夥伴。她熱心參與活動、認真學習,還總是面帶笑容。
小琪在心築工坊還要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有一次我請她帶一小袋餅乾給媽媽,她站在那兒僅抿著嘴笑,這可考倒我了,問了她的老師才知道,媽媽說不可以隨便接受別人的東西。到現在她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有時她提出來的看法得到多數票時,她的笑容特別燦爛,
在這裡每個人有他的發展目標,發展的進度,不是每個人往同一個方向,更不是打造出一堆機器人,而是照著他本來的自己,進步到下一個更好的自己。
(108學年度選文)
一場永不放棄的生命馬拉松
文/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某個清晨,在新北市淡水河畔的全國社區杯慢跑錦標賽現場,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的照顧祕書俊良,帶著七十八歲、行動不便的秋吉阿公上臺領獎,一起接下榮耀的獎杯。俊良說:「阿公,這是屬於我們倆的獎座,獻給您!」
阿公雖然已經中風二十多年,但總是積極復健。俊良每次服務時,熱愛路跑的兩人,總有聊不完的運動話題。年初,阿公因再次中風住進養護機構,俊良探視時看到阿公絕望的眼神,內心很不捨,脫口說出:「阿公,您想再參加一次馬拉松嗎?」沒想到,阿公竟流著淚說:「我想。」受到鼓舞的俊良,決定帶阿公參加全國社區杯慢跑賽。
為幫助阿公圓夢,弘道基金會邀請五位失能長輩共同響應,更號召近三十位志工參與服務,組成了「不老馬拉松」圓夢大使團。發起者俊良更決定參加十公里競賽,希望阿公能重溫跑步的滋味。
在現場民眾熱情的加油聲中,俊良不負眾望的帶著阿公,衝到終點線,並上臺接受第五名的榮耀。阿公手裡捧著獎杯,漫長的辛苦練習在此刻瞬間化作感動與淚水。(105學年度選文)
認識失智症 陪伴長者走過人生幽谷
文/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
爺爺最近變得很奇怪。前幾天他一個人搭火車到桃園,然後迷路了,還好有警察送他回來。爸爸問他去桃園做什麼?爺爺卻說,他是想要回家。
爺爺最近也常不認得我,還會問我,他為什麼在我家?他不記得我們最愛一起放風箏,還有帶我跟弟弟去上學,這讓我覺得很傷心。去看醫生後,醫生說,爺爺生病了,他得了失智症。失智症是大腦認知功能退化症候群,不管男生或女生都有可能發生,年紀漸長,機會比較高。其實,我覺得爺爺還是同一個人,只是很多事情不記得了。
爸爸說爺爺吵著要回家、不記得我們;有時發脾氣、說重複的話,都是因為生病造成的。
爸爸向老人福利聯盟申請了預防走失手鍊,還去參加「失智症守護天使」課程,認識什麼是失智症,也了解可以怎麼幫助爺爺,以及跟爺爺一樣生病的人。
爺爺照顧我們很久了,現在他生病,換我們要一起照顧他。雖然爺爺記不得很多事情,甚至不認得我們,但我們可以幫他記住。(107學年度選文)
爺爺的負擔
文/財團法人愚人之友基金會
當特教學校通知小玲爺爺時,小玲疏於照顧的事實才被發現。先天性發展遲緩和缺陷,眼睛左眼斜視,右眼僅能見光影,脊椎微彎無支撐力,雙耳聽力重度障礙,就算有穩定物攙扶也無法站立超過五秒,生活皆需他人協助。
「在我倒下去之前一定會守護小玲,我不會讓她受到傷害,沒有人照顧她,我可以,我還有能力呀!」本身也是殘障的爺爺含著淚敘述著一些不堪回首的故事。照顧全癱的孩子有多辛苦不用說也知道,然而爺爺的心態是既然遇到了就要面對。年邁的爺爺拚盡生命的力量照顧小玲,緩慢而艱辛的摸索著如何照顧才最恰當。
在南投縣仁愛鄉,照顧資源真的很缺乏,僅靠年邁的爺爺打零工賺取一些基本生活所需,還能堅持多久沒有人知道。愚人之友基金會在南投縣仁愛鄉社區整合照顧中心,協助原鄉個案連結政府和社會資源,暫時讓手足無措的爺爺先安定下來,後面要走的路還很長,但只要有了開始就永遠不會太遲!(108學年度選文)
災後的照顧
文/中華家庭暨社區展望協會
來自屏東縣來義鄉原住民部落的阿美阿姨回憶道:「十年前八八風災,摧毀了我的家鄉來義部落,很感謝中華家庭暨社區展望協會,幫助我們這些無法離家到外地工作的媽媽們,接受照顧服務員的訓練,給了我們工作機會,還可以做好事照顧部落裡年長的爺爺奶奶,『居家照顧服務』真的是我們部落的機會和新希望。」
二○一三年中華家庭暨社區展望協會於屏東縣來義鄉災後重建過程中,回應了部落族人的期待,開始執行居家照顧服務計畫,不僅照顧了部落的長輩,同時也幫助了許多失業的婦女們。
何謂居家服務員?許多人整天在外面工作,無法照顧家裡的老人家或者身心障礙者,就會請居家服務員(簡稱居服員)在家照顧老人和身心障礙者的人,這個工作非常偉大又有意義的呵!(108學年度選文)
最勇敢的阿媽——勇者無懼
文/社團法人臺南市青陽關懷協會
香香阿媽是一位八十歲的慈祥老人,在中年時,先生因為猜忌經常跟她爭吵和暴力相向,她每天身上總是有很多的傷痕,青一塊紫一塊,為了年幼無辜的孩子她總是忍耐再忍耐,日子久了香香阿媽罹患嚴重的憂鬱症。
她自卑、不敢出門,不再與人群接觸。女兒因為保護媽媽,所以接香香阿媽到自己家住下來。女兒聽說「社團法人臺南市青陽關懷協會」有辦理很多預防延緩失能失智課程,所以帶她去參與課程。剛開始香香阿媽沒有安全感,協會這個大家庭發揮陪伴、傾聽、照顧的大愛精神。
三個月後香香阿媽慢慢改變了,開始有笑容敢說話。半年後因為學習家暴預防宣導話劇,香香阿媽變成話劇主角,因為榮獲全國「街坊出招」南區競賽第三名而到臺北參加總決賽,香香阿媽竟然可以站上全國競賽舞臺跟大家分享她的改變。香香阿媽的勇敢自信與愛心感動大家,希望阿媽以後每一天都可以快樂的過著。(108學年度選文)
老後生活也可以很精采
文/社團法人台灣自立支援照顧專業發展協會
鄰長伯阿助年輕時善於社交、好面子、自尊心強,且在乎別人看法。他在妻子過世後成了獨居老人,子女們無暇常常來探視他。家人擔心阿助阿公的日常生活,因此讓阿公到日間照顧中心。
阿公到中心後,整天賴在一張沙發椅上,什麼事也不做。工作人員觀察到阿公三、四天都穿同一套骯髒的衣服,便關心阿公的沐浴狀況,他都表示:「沒流汗,身體不會很髒,不用每天洗澡。」日照中心的工作人員疑問著,一個原本在乎別人看法的人,為什麼會變得如此邋遢?
後來,工作人員請阿助阿公利用鄰長伯的角色,負責呼朋引伴來喝茶,沒想到阿公從此整個人活絡了起來,笑容也變多了,整個人回到當時在菜市場的活絡角色。其實,支援照顧的推動就是期待老人回到原本的生活,讓長者覺得自己在世上仍是個有用的人。(109學年度選文)
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讓奶奶變忙碌了
文/中華金點社區促進聯盟
最近我發現,每天早上除了爸爸、媽媽要出門上班,奶奶也忙著要出門,因為她要去社區照顧關懷據點上學了!
為了讓每個家庭的爺爺奶奶都保持健康,有一群志工組成志工團隊,一起在「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就像我每天上學一樣,爺爺、奶奶每天動腦、動身體,保持健康並且學習正確的吃藥習慣、預防保健觀念,還有體育課和英語課呢!
自從奶奶到據點上學後,開始有很多朋友,也變得更忙碌、更快樂了。奶奶跟我分享,全國已經有三千多個據點成立,除了服務全國健康的爺爺奶奶外,據點的志工們還會到不方便出門的長輩家關懷他們。為了鼓勵這些付出心力的志工阿姨、叔叔,政府舉辦了「社區金點獎」,把感動的服務故事分享給更多人,也讓需要的人知道哪裡有社區照顧關懷據點。(109學年度選文)
你不知道的世界危「飢」
文/臺灣食物銀行聯合會
飢餓,不僅存在於戰亂、糧荒、開發中的國家,就連美國、英國,以及臺灣等認知富足的國家,因為近年全球性不景氣的影響下,讓許多家庭也深受飢餓之苦。然而,於此同時,卻有許多食物,以及相關可用的資源,正在不知不覺的浪費。
身處在美麗臺灣的我們,是否也在浪費食物呢?在環保署的統計資料中,我們發現全臺灣一年浪費兩百七十五萬公噸的食物,每人每年浪費一百二十公斤;相當於四十萬隻大象的重量。而這些浪費食物的總量,可以讓二十六萬戶的低收入戶吃上二十年。
眼見緊急危「飢」出現,臺灣食物銀行聯合會因而誕生。我們極力倡導食物不浪費,並串聯全臺灣各地區的食物銀行,拯救即將被丟棄的食物;經過整理與公平分配,將食物濟助給需要的人,也透過臺灣食物銀行聯合會的平臺媒合更多資源,將各界的愛心分享到全臺灣需要的地方。我們希望,讓臺灣不再有飢餓與食物浪費的問題。(106學年度選文)
以資訊提升能力
文/社團法人高雄市社福慈善總會
小謝今年剛升大二,是一位內向且認真的孩子。爸爸是一位電腦工程師,因為一次意外造成永久性的中風,使得家庭經濟陷入困頓,這樣的意外變故使他非常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
升上大學後,因課業需要時常使用電腦來做報告,因此小謝希望能向高雄市社福慈善總會申請購買筆電的經費,以完成課業需要與練習證照考試,期待可以在在學時多拿到一些證照與專業,畢業後工作回饋家庭與社會。
小謝的家庭經濟狀況不好,時常要擔心家中沒有錢可以買書與生活用品。這次能夠獲得社福總會的幫助,讓媽媽不用煩惱他的學雜費與生活開銷;也因為社福總會的培育計畫服務,讓小謝明白自己可以放心讀書的背後,是媽媽勤儉存錢與社會善心大眾捐助得來的,而小謝期待自己未來也可以成為弱勢家庭背後支持的力量。(109學年度選文)
營養傳愛 珍膳美循環
文/社團法人台灣全民食物銀行協會
自從爸爸不幸在工地高處跌落意外過世後,媽媽因此得到處打零工,常常很晚回家,甚至在外過夜好幾天。為了讓小明能得到親人照顧,便搬回桃園山上娘家的部落,由部落的外祖父母協助照顧小明。部落家裡經濟狀況不好,小明也常常沒吃早餐就挨餓上學,甚至好幾次在上課時打瞌睡,體力也越來越差……。
自從台灣全民食物銀行送營養品到學校之後,小明不再常常餓肚子上課。全民食銀也從幾年前開始,帶著台灣營養基金會的教授們,以及各大學營養系的師長和大哥哥大姐姐,到學校舉辦營養課程。全民食銀也不斷提倡,家裡如果有多的物資,可以捐給食物銀行或是社福單位。
小明也許下心願,等以後長大有能力回饋,一定要幫助更多可憐受苦的朋友。(109學年度選文)
一個孩子都不能少
文/學校教育儲蓄戶
小娟的爸爸最近因受傷無法工作,再加上阿公身體不好常跑醫院,在面臨開學的狀況下,小娟不知該如何是好?
「教育儲蓄戶」幫助家庭突遭變故或經濟弱勢的學生度過難關,並且讓有愛心的社會大眾可以一同幫助有需要的學生順利完成課業。(109學年度選文)
愛沒有分別
文/嘉義基督教醫院早療管理中心
小鈴是一位活潑的小女生,從小就和曾伯公住在一起,因為小鈴的爸媽年紀輕輕就生下她,沒有能力撫養,即使曾伯公的生活狀況沒有很好,但仍決定將小鈴撫養長大。
進入幼兒園讀書的小鈴,上課總是無法乖乖的坐好,影響了認知學習及班上的活動進行,於是老師建議小鈴的曾伯公帶她至醫院,經過評估確診小鈴為過動症。曾伯公積極主動與嘉義縣市兒童發展通報轉介中心聯繫,經社工了解小鈴的狀況後,提供曾伯公有關可以幫助小鈴發展及其家庭的資源。
因為老師的關心、曾伯公的努力,現在小鈴經過復健課程的訓練與不斷複習後,她的發展越來越好了。也許你的身邊也有像小鈴一樣的慢飛天使,需要我們主動去關心與幫助他們,使他們有機會獲得更好的發展。(108學年度選文)
圓爸爸出國夢
文/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
玉玲的爸爸患有腎臟病,這是一種必須每週治療三次的疾病,俗稱「洗腎」。自從爸爸生病後,出國旅遊只能是夢想。
「腎臟病基金會有提供日本沖繩旅遊透析補助,可以得到當地完善醫療呵!」玉玲興奮的跟爸爸解釋,最後也順利帶著爸爸抵達沖繩。爸爸臉上終於恢復了笑容!(109學年度選文)
不放棄的小瑜
文/臺灣彩虹雙福協會
我是小瑜,家裡是低收入戶,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去世了。爸爸罹患口腔癌,開刀後下巴少了一半,還得插鼻胃管,沒辦法工作,只能一大家子擠在小小的房子裡。
我的個子很小,我喜歡安靜,所以常會被別人忽略。但是,我喜歡來課輔班做功課,因為在這裡我不會自卑、更不會被忽略。遇到不會的功課,可以問課輔老師,若是課輔老師忙不過來,我就找六年級的哥哥姐姐。我的學習很慢,也不聰明,但在彩虹課輔班,我是快樂的。
大家都覺得我的笑容靦腆,不大敢表達,說話聲音也小,很容易讓人忘記我的存在。但在課輔班寫完作業後,我喜歡閱讀很多繪本。去年起,課輔老師鼓勵我參加繪本展演比賽,要我大聲的說出故事。一次又一次練習,我的聲調有了高低,最後在比賽中得到中年級組第二名。這對內向的我來說,是個非常大的突破。在課輔班,我學到了不放棄、持續下去就能有好的結果。我不害怕,我相信我的未來是美好的。(107學年度選文)
原鄉的種子
文/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
小琳,來自屏東縣偏鄉原住民部落,父親在數年前過世,剩母親一人獨自照料小琳、她的哥哥及外婆,四個人擠在七坪大的空間裡一起生活。
升上國中那年暑假,小琳並沒有因為家境困難,放棄學習的機會,自己主動報名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的課輔班,也是協會國中課輔班第一屆的學生。小琳永遠最早來到課輔班完成作業。在課輔班得到的段考獎勵或是申請到的優異獎助學金,更是全部都拿回去補貼家用;老師進行例行家訪時,她的母親也總是對老師表達她的感恩:「我沒有能力給孩子更好的環境,謝謝有協會、謝謝有課輔班,讓我的孩子可以好好念書。」
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在原鄉深耕教育工作,致力培養原住民偏鄉的弱勢學子,課輔班更提供一個友善的孕育環境,培育原鄉這些小小的種子,在這裡逐日發芽生長,未來將成為一片足以撐起原鄉部落的茂密森林,將愛不停延續下去。(108學年度選文)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談情緒行為障礙的孩子
文/新竹愛鄰協會新埔綠光種子教室
阿弟父母離婚後,由阿婆照顧生活起居。阿弟寫功課的時候,缺乏專注力,無法安靜坐在位子上獨立完成作業。有時候還會謾罵同學,因此常常和同學起衝突。
阿弟後來被鑑定為「情緒行為障礙」,阿婆帶他去醫院接受輔導,因為身形瘦小,院方決定暫不用藥,僅以諮商方式輔導。阿弟上課無法專注,常常影響課堂秩序,最後老師只好將他帶離。一方面不僅要安撫阿弟的情緒,另一方面還要鼓勵他,給他目標,希望他學習聽從老師的指令,這樣才可以和其他同學一起參加團體的活動。
阿弟今年升上四年級,這些年在耐心的陪伴與教導下,看見他的改變,只要他有良好的行為表現,我們就會肯定他並且鼓勵他,在他成長發展的階段給予正向的指標。期待阿弟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裡,能夠學習培養良好的人際關係,相信當我們不斷的鼓勵孩子,給予肯定話語時,孩子可以在好的環境中穩定成長,並更有自信去面對一切困難。(108學年度選文)
守時
文/財團法人普仁青年關懷基金會
普仁基金會近年來一直推動品格教育,受助的清寒學子(稱為小太陽)每月針對品格德目撰寫一篇學習心得。學生透過書寫、省思,漸漸能回歸到自身的覺察或感受而有所啟發。分享下列小太陽所寫的「守時」品格德目文章。
在我年幼時,大人們就經常在我耳邊叨叨絮絮的要求我要守時,即使我認為一點點的小遲到是無傷大雅的。直到我遇見了另一個和我一樣總是喜歡「小遲到」的人。
那天我難得的準時到了約定的地點,而對方還沒到,我便開始盯著時鐘數,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的過去,我的耐性也慢慢的被磨去,直到十幾分鐘後才看見他從遠方姍姍來遲。這時我才驚覺,原來遲到是那麼的令人討厭,所以我便下定決心,以後不再遲到,而且要比約定時間早到,才不會那麼趕。因此,從那天開始我就沒有再遲到過了。(108學年度選文)
我在協會的改變
文/社團法人花蓮縣溪水關懷協會
我覺得能來到花蓮縣溪水關懷協會很幸運,也很開心,因為有師母與牧師的照顧,讓我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暑假剛進協會時,我很不習慣,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我覺得這裡很溫馨。在這裡,我的英文進步了,因為我把英文基礎學得更扎實;每週六的品格教育課,讓我了解到,世界上有那麼多人,我們能在這相遇,一定是上帝的安排!
上國中後,我覺得壓力都跑來了,可是有了協會,讓我再也不怕數學,反而還很愛這個科目,因為數學可以讓我的頭腦思考,也可以讓我的頭腦更靈活。我也因為協會變得更有信心。
我覺得協會為我們這些孩子做了很多努力,就是希望我們在協會能好好學習。(109學年度選文)
單車小子挑戰自我
文/財團法人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
單車小子在小學四年級時,就透過班導師的報名進來課輔班。由於學習意願及成效低落,因此他十分不願意來上課,而且總覺得是被導師、媽媽強迫來的。
單車小子在課輔班的情緒也很不穩定,一使性子就摔課本,跟同學老師起衝突,甚至到了課輔班的放學時間,仍繼續發脾氣。無論單車小子如何放棄自己,我們總是有耐心的提醒他,當遭遇挫折時,有老師會陪著他,等候他。在他升上國中的那個暑假,我們特別舉辦了一個單車挑戰活動——六十公里的自我挑戰。挑戰當天烈日當空,令人訝異的是,單車小子選擇咬緊牙關,並用意志力完成這項單車挑戰。
經過單車挑戰後,單車小子開始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一件困難的事,對挫折忍受力大幅提升,課業表現也跟著逐漸提升了。(109學年度選文)
改變世界小推手
文/臺灣童心創意行動協會
爸媽白天工作很忙,回家又要忙家務,通常等我們睡了才有自己的時間;早上又必須早起送我們上學,因此作息跟飲食都不正常。我們很擔心這樣對爸媽的健康造成影響,因此希望爸媽開始過著早睡早起、每日運動、每日五蔬果的生活!
但爸媽要怎麼樣才有動機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呢?我們一開始覺得,如果爸媽晚睡或不運動,就要處罰他們。不過最後我們決定用鼓勵的方式:自己製作「按摩兌換券」和「做家事兌換券」,當作爸媽早睡早起、運動、吃五蔬果的獎勵,並製作紀錄表,來確認爸媽有沒有達成目標。
知易行難,爸媽雖然知道要朝健康生活邁進,但其實沒有那麼容易做到,所以我們常常需要提醒爸媽養成習慣。最後,我們還做了影片分享在YouTube和Facebook上面,觀眾看了之後,留言表示很感動呵!(109學年度選文)
選擇快樂
文/社團法人台灣I-LIFE國際行動協會
小雅不善表達,因為父母對愛撒嬌的妹妹投注了無限的愛護。因此她在心裡畫出一條線,那裡有屬於自己的世界。
國中時,小雅才開始嘗試和家人拉近距離,但父親卻意外過世。小雅自責自己不夠成熟,因而失去了更珍貴的相處時光,於是她再次躲起來,也不常說話。
在姐姐的鼓勵下,小雅下定了決心,學會承認自己的脆弱,接受別人的幫助。因此她接受了定期的輔導會談,發現自己因為害怕被拒絕,而一直不敢傾訴心聲。在開始學習向家人與朋友說出口之後,與身邊的人關係變得越來越好,也越來越快樂了。(109學年度選文)
大家一起關心社會
文/財團法人台灣青年基金會
小志是一個上班族。他常常在想,可以做些什麼事來回饋社會。他開始參加台灣青年基金會舉辦的活動,大家一起討論社會議題,也分享很多動人的地方故事。大家合作把故事寫下來,出版成《溫度》雜誌。小志發覺到,公共議題需要大家關心,才能讓這片土地越來越美好。(109學年度選文)